5G與疫情疊加下的進擊:從四大設備商“座次”看方向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整個社會帶來沖擊,對經濟活動運行及個人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疫情的出現也讓ICT技術加速進入個人出行、家庭生活、企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等方方面面,加速了以5G為代表的新興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與數字化進程,在疫情常態化的挑戰之下,設備商格局正悄然生變。
3月31日,隨著華為公布2020年年報后,以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為首的四大通信設備商2020年“成績單”都已相繼發布,從四大設備商財報來看,作為設備商龍頭的華為仍一騎絕塵,中興通訊時隔兩年重回千億營收大軍,愛立信利潤迎來大幅度上漲,諾基亞營收再迎負增長。雖四大設備商在2020年的表現良莠不齊,但毋庸置疑,作為數字經濟的新底座,5G成為通信設備商營收上漲的主要驅動力。
大疫之下:5G成增長驅動力
根據GSA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12家運營商正在以測試、試驗、試點、計劃和實際部署的形式投資5G網絡, 其中140多家運營商推出了5G商用服務,支持5G的終端設備超過380款,總的來看,全球5G商業的超預期進展對沖了部分疫情影響,成為設備商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華為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3026億元,占整體營收的34%,同比增長0.2%。
從五年的業績來看,華為的業績增長速度放緩,但也正是受益于5G網絡建設,華為經營保持穩健。過去一年,華為堅持以創新的ICT技術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障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張網絡穩健運行,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是華為在美國打下數輪打壓下的一年,因此仍保持增長實屬不易。
愛立信2020年營收為1847.04億元,同比增長2.28%,實現凈利潤140.07億元,同比上漲857.77%。
繼2018年被諾基亞超越之后,時隔兩年,愛立信再次坐上設備商第二的寶座,凈利迎來大漲。這離不開其在無線市場保持的良好增長,據了解,2020年愛立信的網絡業務在全年實現了19%的營業利潤率,超出15%~17%的目標區間,愛立信的研發投資繼續推動技術領先和成本效益,從而提高了市場份額和業績,目前,愛立信在全球擁有127個5G商用合同,為79個已經正式運行的5G商用網絡提供設備。
諾基亞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743.81億元,同比下降6.27%,凈利潤為-200.78億元,同比下降22972.73%。
對于利潤與營收的大幅下降,諾基亞官方在財報中表示,營收下降的部分原因是網絡部署和計劃服務的下降,雖然部分被無線連接設備的需求增長抵消。此外,移動連接設備的整體毛利率在四季度上行,主要原因是受5G相關設備的利潤驅動,而5G設備的銷量增長也抵消了部分傳統業務下行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諾基亞官網宣布,將在兩年內全球范圍裁員5000至10000人,員工人數將從90000人左右減少到80000至85000人。2021年全球5G建設繼續如火如荼,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享受到中國5G市場這一塊大蛋糕,此前3G、4G時代一直表現不錯的諾基亞,不斷丟失了中國三大運營商的5G大單,并且,隨著戰略調整,諾基亞員工隊伍波動,也成諾基亞營收利潤雙降的一大原因。
中興通訊2020年營業收入1014.5億元,同比增長11.8%;凈利潤42.6億元,同比減少17.3%,其中,運營商網絡同比增長11.2%至740.2億元。
歷經兩年的“沉寂”,中興通訊積極參與全球5G建設,營收終于重回千億營收大關。在5G無線、5G核心網、5G承載產品在國內運營商市場份額均超過30%,相關數據指出,中興通訊5G基站2020年全球發貨量排名第二,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市場,中興通訊的盈利能力不斷提升,毛利率同比提升4.9個百分點至37.2%,為近十年最高。
綜觀四大設備商財報,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華為仍一騎絕塵保持與其他三家設備商的差距,營收總額接近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三家收入之和的2倍。然而,在全球5G規模的建設之下,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通訊的懸殊正逐漸接近,除網絡建設外,多元化的業務布局也正助力設備商夯實差異化營收。
“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作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正成為建立經濟發展新結構、打造經濟發展新機制的重要抓手,也為設備商開辟了多元化業務布局,毫無疑問,除市場格局與企業規模外,四大設備商的的業務板塊也已經分道揚鑣,夯實差異化營收。
受消費者業務無法使用GMS生態的影響,華為在亞太區、美洲地區、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消費者業務均同比下滑,但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依然實現逆勢增長。作為華為最大營收的基本面,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收入4830億元,同比增長3.3%,截至2020年12月31日,華為全球終端連接數已經超過10億,手機存量用戶突破7.3億。
毋庸置疑,在美國的輪番打壓下,華為在芯片的生產與采購均受到極大阻力,對消費者業務的營收產生極大影響,然而,華為消費者業務不斷堅持“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除手機之外的“8+N”業務去年實現65%以上的增長,這些從業務角度都能抵消一些負面影響。
并且,華為以將ICT產業延伸至智能汽車領域,將通過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電動、智能座艙和智能車云打造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做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以此尋找新的營收增長點。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所言,華為手機業務確實受到供應限制的較大影響,未來華為消費者戰略中,手機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華為的戰略方向不變,仍將聚焦ICT產業與消費者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業務作為華為的第三大業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23%至1003億元人民幣,其中,2020年華為云業務增速達168%,成增速最快業務,雖華為并沒有披露云業務相關財務數據,但隨著疫情的發展,企業上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華為云在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速極快,已經位列市場第二,繼運營商業務外,華為似乎也已經攥緊了手中的第二顆“壓艙石”。
深耕多元化布局的還有中興通訊。除運營商業務外,2020年中興通訊整合中興、努比亞、紅魔的資源,三箭齊發,持續在國際市場穩步發展,全面發力中國To C市場,與此同時,中興通訊依托“精準云網”和“賦能平臺”,積極布局新基建、5G行業應用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政企業務也迎來明顯增長,2020年,中興通訊消費者業務同比增長7.8%至161.6億元;政企業務同比增長23.1%至112.7億元。
而愛立信與諾基亞在數字經濟的加速下也正不斷開辟多元化布局。
從2017年到2020年,得益于產品組合的精簡、關鍵合同的減少、軟件銷售的增長和服務交付成本的下降,愛立信的毛利率正不斷攀升,與此同時,愛立信積極布局物聯網平臺等企業產品和服務,其中,收購Cradlepoint在為移動運營商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加速了5G企業業務市場實現增長,并進一步推動我們企業專網和物聯網產品組合的發展。
而從諾基亞的收入組成上看,網絡業務仍占其銷售收入的絕大部分,但與此同時,諾基亞也正不斷發展企業業務,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0年,諾基亞企業業務凈銷售收入增長了11%。
總體而言,華為和中興無疑是端到端的信息通信全生態的業務布局,依托多元化布局在除網絡業務外不斷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諾基亞、愛立信則稍顯“局促”。
2021:通信市場會更好嗎?
毋庸置疑,5G網絡部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投資數年的大工程。按照3G、4G網絡部署經驗,2021-2023年依然是運營商5G投資大年,而且預計投資規模會逐步增加,設備商仍有機會爭奪更大份額。因此,設備商需要繼續堅持創新,研發技術更先進、成本更低的產品,助力5G高質量發展。
作為研發大戶,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2020年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1418.93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15.9%,截至2020年底,華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萬余族(超10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預計2019~2021三年的知識產權收入在12~13億美金之間。
2020年,中興通訊也正不斷增強研發投入,強化核心競爭力。2020年,中興通訊研發投入達148.0億元,同比增長17.9%,占營業收入比例14.6%,較2019年增加0.8個百分點。
雖然愛立信、諾基亞沒有公布研發投入的數據,但據財報顯示,2020年愛立信IPR(知識產權)收入為100億瑞典克朗,占愛立信2020年收入的4.3%;諾基亞IPR收入達到了14.02億歐元,占總營收中的占比為6.416%。
“我們將投資于5G所需要的一切,2021年諾基亞頭等大事仍然是完成移動網絡的轉型。”諾基亞總裁、首席執行官龍培凱曾指出,要實現強大、可持續的全新長期業務運營模式,我們需要在2021年進一步進行5G研發投資,這意味著我們將犧牲一些短期利潤,以確保在5G中的領導地位。
毋庸置疑,2021我們仍處于復雜動蕩的環境中,疫情的反復、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必將是常態化的挑戰,因此,設備商唯有加大研發,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賦能社會的數字化以及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同時,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