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滴疆”們一窩蜂造車,跟風而動還是不得不為?
日前,有消息指出,大疆正式推出旗下智能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致力于用空間智能科技賦能出行,未來將專注于智能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服務。而滴滴前不久也被披露正在搭建整車研發制造團隊,準備開啟造車項目。
“你造車了嗎?”踏入4月,國內多家科技、互聯網企業前后腳宣布“造車”,小米才宣布完不久,滴滴、大疆又要摩拳擦掌。這是否意味著對于任何有能力的科技企業,如果選擇錯過汽車行業,就要意味著落伍,放棄時代的潮流?
編者認為,雖然當前大疆官方尚未透露更多具體信息,但已有“大疆車載”官微發布宣傳海報,其將在上海車展上正式推出大疆車載品牌,從年初以來,綜合各方消息來看,大疆入場汽車制造產業的決心似乎不是空穴來風。
實際上,大疆研發汽車領域前沿技術也有多年了,而車載業務也不是最新成立的團隊,目前團隊已有超過700人。最新的消息指出,大疆車載已在與車企合作交付中,進展似乎比大家想象中還要快。
不過,大疆目前的路線似乎和華為差不多,也不是馬上要做整車,主要還是圍繞智能駕駛系統與軟硬件的相關解決方案,將自己定位為Tier 1。
這就不得不提從大疆內部孵化而來的激光雷達供應商覽沃科技,其已成為國內外不少一線車企的激光雷達供應商,說明產品還是獲得了一定的認可。
編者認為,對于大疆這類標桿企業,很擅長將前沿技術結合自身的自研特點,再將其平民普及化,主業無人機就是很好的例子。關鍵的是,大疆有自己的智能制造,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日后對賦能車企快速造出性價比高的智能汽車,提供了關鍵的保障。畢竟,這對大疆的能力特點來說,更有前景且更合適。
在此之前,去年至今已經有多家互聯網或科技企業宣布進入汽車領域。編者梳理發現,按業務模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其一為整車制造,代表企業有百度、阿里巴巴、富士康、小米,包括此輪的滴滴等。
不過,對于滴滴造車的話題,很多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不管是技術積累還是與車廠的合作,滴滴似乎都沒有做好準備。
其二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代表企業有騰訊、華為以及此次的大疆。
總的來說,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將會形成傳統汽車廠商轉型、“新勢力”等新能源汽車廠商、互聯網科技企業跨界的三種主要局面,各有各的優勢,當然,也會有三者互相合作的情況。
對于“新勢力”也好,科技巨頭插足也罷,這肯定是要打破傳統汽車行業陳舊的現狀,將新資本、新技術帶入進去,互聯網基因賦能行業,將汽車變成更隨手可得的終端產品。而新入局者與傳統車企相互競爭,也能快速提升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讓市場快速成熟。
不過,汽車始終是一個重資產、重技術的行業,而最近半年也讓大家見識到,供應鏈對于汽車行業也非常重要,構建自身的供應鏈體系尤為關鍵。這兩年,眾多此前“造車新勢力”紛紛撤場倒閉。因此,沒有一定的積累,很難在這個行業繼續堅持,非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入局企業太多,大家一窩蜂涌向這個行業,容易被相關利益方盲目炒作概念,也容易造成人才、技術資源分散,沒能形成合力。總而言之,希望不要淪落到廠商都在拼外觀、拼一些不實際的東西,那就得不償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