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專家:中國芯完全自主可控,就意味著自我封閉和落后
眾所周知,相對于全球頂尖水平而言,中國芯片產業確實落后一些,特別是在芯片設計、芯片制造,以及相關產業鏈上,比如上游的EDA、IP、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等。
所以美國才能夠有辦法限制芯片設備、EDA、光刻機、IP等來阻礙和延緩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因為我們很多的產業鏈,都無法自主可控,得依賴進口。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內有一種自主可控的聲音,那就是EDA自己研發,半導體設備自己制造,半導體材料自己突破,一切都要實現國產替代,不再從國外進口了。
很多人甚至表示,一旦中國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不再從國外進口了,那么國外的廠商就損失慘重,畢竟中國市場這么大,失去了中國市場之后,營收、利潤都會大幅度下滑。
還有人表示,一旦中國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那么整個半導體領域,可能會形成屬于中國的一極,吸引更多的廠商加入中國自己的產業鏈來。
事實上,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卻并不是那么的美好,并不是說中國無法實現自主可控了,如果我們硬要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或許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但實現了之后,就一定是燦爛的明天么?只怕未必,知名芯片專家魏少軍教授就表示稱,半導體如果完全自主可控,也就意味著自我封裝和落后。
魏少軍是何人也,他是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教授,是中國半導體企業領軍人物,長期致力于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研究和可重構芯片技術研究,更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所以確實是有資格這么說的。
事實上,這個說法背后的邏輯,也并不復雜,那就是目前的芯片是全球一體化的,很多的芯片是全球設計、全球制造,全球封裝,再全球銷售,大家其實是在一個生態之內,大家的標準都是統一的,上下游都是相互配套的。
如果完全自主可控,和國外的上、下游再也沒有關系了,那么基本上和這個全球一體化的生態就脫節了,也許你制造出來的芯片,你制造出來的設備,和之前的全球生態,就無法相互協同配合了,那么你就只能在你自己封裝的生態中,自己玩耍,這就是自我封閉和落后了。
可能很多人就又會反駁了,現在是美國封鎖我們,難道我們就伸長脖子,讓美國來卡?當然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全球一體化,是相互卡對方的脖子。
比如你在EDA上很厲害,那我在光刻機上厲害,你在材料上厲害,我在IP上厲害,你卡著我,我卡著你,最后大家不得不相互配合,你不卡我,我不卡你。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突破,在一些設備、技術上全球領先,這樣美國一卡我們,我們就卡回去,這才是能夠相互配合的基礎,如果一方落后了肯定挨打,而不是既然挨打,就自己修個圍墻,把自己封閉起來,美其名曰自主可控,你認為這個理解對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