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 “大膽資本” ,單個項目最高容虧 100%
關鍵詞: 深圳大膽資本 寬容失敗機制 風投創投 國資基金模式 硬科技轉化
近日,深圳 “大膽資本” 相關舉措引發關注,其對高風險前沿科技領域投資的寬容度持續提升,單個項目最高允許 100% 虧損的機制,正成為地方國資容錯機制建設的重要參考。
作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前沿城市,深圳近期發布《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明確了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涵蓋 5 項勤勉盡責條件和 9 項免責情形,為實操提供清晰框架。這是深圳在鼓勵創新與寬容失敗平衡上的制度性探索,旨在讓科研人員安心、金融資本定心。
2024 年,深圳在全國首提 “大膽資本” 概念,與注重長期產業化布局的 “耐心資本” 形成互補。“大膽資本” 聚焦高風險前沿科技領域,鼓勵主動承擔風險與挑戰,甚至 “大膽試錯”。2025 年以來,深圳多地已落地相關實踐:3 月,南山區設立總規模 5 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明確單個項目最高允許 100% 虧損;4 月,福田區在產業協同基金中提出,符合條件的早中期項目最高可獲 500 萬元培育引導型投資,產業協同基金的容虧比例,允許最高不超過80%虧損,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允許最高100%虧損。
這一 “天花板” 級容虧率并非深圳獨有。武漢允許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單個項目最高 100% 虧損;四川明確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種子期企業或未來產業時,單個項目可 100% 虧損;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也規定,在受托機構盡責前提下,種子、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容虧 100%。有業內人士分析,“各地國資正逐漸接受全額虧損,容錯機制從‘打開大門’走向‘全面敞開’。”
2024 年 “創投 17 條” 提出優化政府出資創業投資基金考核與容錯免責機制;今年國辦 1 號文明確建立健全政府投資基金容錯機制,不簡單以單個項目或單一年度盈虧考核,鼓勵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建設。針對國資創投基金,相關政策亦推動健全考核與免責機制,支持中央企業創投基金將存續期延長至 15 年。
深圳在該領域的探索持續深化。2025 年 3 月發布的《深圳市促進風投創投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提出,以培育 “耐心資本”“大膽資本” 為主線,完善基金績效考核與容錯免責機制,區分基金屬性提升投資積極性。方案還明確,到 2026 年底力爭形成 “萬億級‘20+8’產業基金群” 和 “備案股權投資及創業投資基金超 1 萬家” 的 “雙萬” 格局,并將組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等三只母基金,進一步補全基金體系。
作為國內創投發源地之一,深圳已構建起特色 “國資基金模式”。截至 2024 年底,深圳國資基金超 500 支,總規模超 7000 億元,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資金占比超 90%。接下來,深圳將聚焦 “20+8” 全產業鏈,構建覆蓋投資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基金網絡,確保 A 輪及更早期項目投資占比不低于 40%,并延長創新創業類基金存續期至 15 年,按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助力長期投資。
從全球首發風投創投相關地方標準,到推出 “基金 + 保險” 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風險補償方案,深圳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破解投資機構 “不敢投、不愿投” 難題,為硬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注入資本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