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報告:全球最頂尖的100名人工智能科學家中,半數是中國人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中國科學家 AI人才 科研態勢 中美對比
全球最頂尖的100名人工智能科學家中,半數是中國人。
這一結論近期出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公室(UNIDO ITPO China)與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的聯合研究報告——《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態勢報告(2015-2024)》。
該報告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與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撰寫,基于東壁指數(Dongbi Index)評價體系,對2015年至2024年間發表的96961篇人工智能領域文獻進行了深度分析。報告還介紹了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dbdata.com ,該平臺收錄了近9000萬條科技文獻元數據,并引入人工智能功能,助力科學技術研究。
根據報告,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數量從2015年的不足萬人增長到2024年的5.2萬人,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8.7%。其中,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擁有3453人、2667人和2123人,這些高校構成了中國AI人才的第一梯隊。
同時,中國科學家在全球AI科研生態中占據重要地位,共有50位中國科學家入選全球AI領域Top100人才榜單。這些AI領域的科學家全部在中國機構或企業工作,涵蓋高校(如清華、北大)、企業(如騰訊、華為)及科研院所。
此外,美國頂尖機構中活躍著大量杰出的華人學者身影。全球100人榜單里,在美任職的20位學者中,華人學者占10位,除何愷明(計算機視覺先驅)、楊明玄外,還有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職的朱俊彥等人。以及女性榜單中,11位在美國任職的學者里有3位華人女性,包括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
中國也成為吸引全球AI人才的重要磁極。《報告》顯示,從國家分布來看,盡管美國在全球AI人才聚集方面仍占據主導地位,谷歌、微軟、IBM、Meta和亞馬遜超過60%至90%的人才均分布在美國。但中國展現出強勁的崛起態勢,成為第二大人才聚集地,騰訊(94.6%)、阿里巴巴(90.2%)的人才高度集中于本土,微軟也在中國部署了714名人才,占其全球AI人才的29.0%。
值得一提的是,梁文鋒(DeepSeek創始人)入選202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被列為“拓荒者”(Pioneers),其貢獻在于打破美國AI壟斷,推出開源模型DeepSeek-R1。
不過,盡管中國在AI人才數量上領先,但美國在AI研究機構和高端人才的集中度上仍占據優勢。
相比較而言,美國在基礎理論與技術創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在機器學習、機器人等領域。美國企業的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63.3次,而中國企業的平均被引次數為55次,顯示出美國在底層技術突破方面的更強能力。此外,美國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方面,如處理器架構、基帶系統零部件和機器學習等領域,擁有大量專利和技術積累,這表明美國企業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層和技術層形成了領先的技術集群。
中國在產學研結合方面表現突出,企業論文總量雖為美國頭部企業的55%,但依托市場場景快速落地技術。中國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故障硬件檢測或定位等領域展現了顯著的技術實力,這與中國在面部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公認的國際領先地位相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