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讓產與教“零距離”對接
“孫女給我請了一個24小時‘家庭藥師’,就在我的手機里。邊聊天,邊指導我用藥,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視頻中的高奶奶高興地說。她用的,就是由湖南一所職業院校學生搭建的“家庭藥師智能體”。
??這個智能體將家庭藥師工作任務、用戶習慣、教學知識整合進智能程序,“能問答、更懂你”,實現了學習場景與工作場景的高度重合。讓學生既能在技術服務過程中磨煉技能,又能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做好服務。
??智能體為何如此“能干”?原因在于它是連接大語言模型與外界復雜環境的橋梁——利用大模型的算力基礎,精準理解不同用戶需求,主動規劃目標、制定決策、執行任務。如果說大模型是發電站,智能體就像家用電器,電力的作用只有通過各式各樣的電器才能充分體現。同理,幾乎所有領域都需要適配的大量智能體。
??而這個智能體還能將產業和教育聯系起來,能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職業教育橫跨產教兩界,產與教兩個實體分處不同行業、不同場所,主體多樣、關系復雜。這種特性容易導致人才供求信息不暢、教學實施與崗位要求脫節等問題。在職教領域搭建若干智能體,能夠把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學校師生與企業師傅、工作任務與用戶需求集于一處。可以預見,隨著產教融合類、實訓類、伴學類等職業教育智能體大量涌現,它們將打破傳統的產教物理空間限制,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水平。
??利用智能體,職業教育場域中的主體關系得以重塑。大模型變為師生“分身”,以智能代理的方式時刻與師生協同教學。一方面,教師由技術傳授者轉變為方法引導者,實現課內課外隨時“現場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從技術接受者變為技術選擇者,得以更大限度地實現參與式學習、個性化成長。可以想象,某個周日清晨的公園里,一名學生對著手機比畫手勢——他正與學校教師、企業師傅、世界各地的本專業同學共同學習。智能體引導他進入虛擬工位,針對自身技能短板進行主動訓練。在這樣的教育形態中,學習主體也從固定時空的個體,擴展為泛在時空的共同體。如同孫悟空拔下毫毛,捻訣念咒,便能召喚出無數個數字分身即時出現在任意空間,從而實現隨時隨地的場景化教學。
??依托智能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得以順利升級。以家庭藥師智能體為例,傳統的“藥師—用戶”關系轉變為虛實結合的人機關系,要求學生同時掌握藥理藥性知識及人工智能技術。投喂語料庫、創建工作流、設計提示詞等操作既依賴扎實的藥理知識,又須深刻理解用戶需求、日常語言與行為習慣。學生既要有專精技術,又需具備知識遷移能力,才能適應不同類型家庭用藥需求。在應用與運維方面,識別規避“AI幻覺”、指導用戶應用、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等任務,同樣要求學生兼具人機協作意識與批判性思維。
??借助智能體,職業教育技術服務實現了集約化、即時化、共享化。長期以來,企業的技術難題難以被學校教師充分了解,學校教師的技術知識也難以高效引入企業,導致企業面臨“待解決問題的技術投入不足,已解決問題的重復投入過多”困境。通過鏈接校企兩端的智能體,分散的技術知識可集中于一個智能程序。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協同合作,各類人才與智能體人機協同,多主體與復雜的企業生產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極大提升了技術服務的水平與效率。例如,某高職院校搭建的“鋼軌探傷AI智能體”,已提供裂紋修復工藝優化等200多項技術解決方案,支持全國鐵路企業智能檢索應用,累計服務鋼軌探傷等工種的工人達5萬余人。
??誠然,職教智能體展示了AI賦能職業教育的新圖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譬如,職業院校分散投入、多頭建設容易引起同質化,師生無序使用會導致技術倫理危機,過度依賴會誘發“失智”等。因此,呼吁相關部門加強職教智能體統籌規劃,布局建設立體化、多層次的職教智能體矩陣;盡快研制職教智能體使用規范,明確應用場景、邊界以及違規使用的懲罰措施;廣泛開展職教智能體建設與應用的課程教學、教師培訓,提升師生駕馭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
